新闻资讯

“雾化”成了“误化”,这些常见的坑千万别踩!

2022/08/31

化吸入疗法是治疗呼吸道疾病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与口服、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因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靶点,具有起效迅速、疗效可靠、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和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雾化吸入疗法原理

用专用雾化装置将吸入药物分散成液体或固体微粒即气溶胶的形式,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吸气时随气流进入呼吸道及肺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达到洁净、湿化气道、局部和全身治疗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AMA) 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在我国常用ICS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SABA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SAMA有异丙托溴铵及其复合制剂,祛痰药有乙酰半胱氨酸,抗感染药物如仅有部分厂家的注射用两性霉素B被批准用于雾化吸入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等,其余药物国内目前无专用雾化吸入制剂,下图为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联合方案:

雾化吸入治疗不良反应程度与类型各不相同,与患者本身因素、雾化吸入不规范、雾化治疗药物副作用以及非雾化剂型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雾化过程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正确使用雾化器

尤其是在家进行雾化治疗时,使用前详细阅读雾化器使用说明书并遵循其指示进行操作,确认雾化器是否正确组装、两次使用间有被清洗和晾干、使用药物是否正确、确保药品未过期或污染等。

2. 注意避免气溶胶的污染

雾化吸入装置应专人专用:储存药液的雾化器及呼吸管道、雾化面罩等应及时消毒、应该每位患者一个(套),避免交叉污染。进行雾化治疗时,操作者需在治疗前后洗手,减少患者间病原菌的传播。在雾化吸入的呼气端开口放置雾化过滤器,有助于保护空气环境避免受药物等污染。

3. 雾化吸入时应该采用什么体位?

雾化吸入时最好选择坐位,此体位的雾化效果最理想,如果无法采取坐位的可以竖抱或斜抱或半卧位(上半身抬高 30~50 度)。

4. 雾化吸入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雾化吸入治疗前1小时不应进食,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洗脸、不抹油性面膏,以免药物吸附在皮肤上。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为保持平静呼吸宜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治疗,前30分钟内不应进食。

5. 雾化吸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将药液配置好放入雾化吸入器内,如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应调整好氧流量,注意勿将药液溅入眼内。吸入治疗时取舒适体位,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部。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逐渐适应。

密切关注雾化吸入治疗中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是雾化吸入过快或过猛导致、应放缓雾化吸入的速度,出现震颤、肌肉痉挛等不适、不必恐慌,及时停药。

出现呼吸急促、感到困倦或突然胸痛,应停止治疗。心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者要注意防止湿化或雾化量大造成肺水肿。对自身免疫功能减退的患者雾化吸入时,应重视诱发口腔霉菌感染问题。

6. 雾化吸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吸人后应漱口,防止药物在咽部聚积;使用面罩者嘱其及时洗脸,或用湿毛巾抹干净口鼻部以下的雾珠,以防残留雾滴刺激口鼻皮肤引起皮肤过敏或受损。婴幼儿面部皮肤薄、血管丰富,残留药液更易被吸收,需及时洗漱。

年幼儿童可用棉球蘸水擦拭口腔后,再适量喂水,特别是使用激素类药物后,以减少口咽部的激素沉积,减少真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翻身拍背有助于使粘附于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痰液脱落,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后,按照制造商的建议指南进行雾化器的清洁。

(来源:呼吸前沿)

微信公众号

不良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