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领域

儿童病毒感染

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又称细支气管炎)常见于婴幼儿,6个月以下婴儿最多见,主要由RSV、HRV和PIV等引起,其中RSV是最常见的病原。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临床以氧疗、补液、控制喘憋等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IFN-α1b抗病毒进行早期对因治疗。

一项330例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IFN-ɑ1b注射液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低剂量组2 μg/(kg·次)和高剂量组4 μg/(kg·次)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2.3%和95.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喘息、哮鸣音、三凹征等症状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高剂量组的症状改善率高于低剂量组;发病72 h 内治疗组改善率高于发病72 h 后治疗组;雾化吸入IFN-ɑ1b对RSV阳性和RSV阴性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有良好疗效,对RSV阳性者疗效更好。另有多个单中心的研究均表明IFN- 1b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良好效果。 

推荐方案:

建议在毛细支气管炎早期使用干扰素ɑ1b注射液(运德素)进行抗病毒治疗,雾化吸入:2~4 μg/(kg·次),2次/d,疗程5~7 d(A级);肌肉注射:1 μg/(kg·次),1次/d,疗程3~5 d(B级)。 

*本部分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病毒性肺炎

我国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是RSV、HRV、PIV,其他病原有腺病毒(ADV)、人偏肺病毒(HMPV)、IFV和巨细胞病毒(CMV)等。目前,仅IFV、CMV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其他病毒感染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有研究显示RSV和PIV能分别通过表达非结构蛋白NS1和NS2及和P/C基因产物而抑制内源性IFN的产生 ,HRV也有类似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IFN-ɑ1b抗RSV的作用优于利巴韦林和常见中药,并呈剂量-疗效依赖关系。 临床研究表明IFN-ɑ1b治疗RSV、PIV、ADV和HRV等病毒性肺炎,能改善患儿预后,提高治愈率,尤其是其对RSV引起的肺炎疗效更显著,总有效率达95%以上,并有助于减少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有多项研究显示IFN-ɑ1b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好,能显著缩短呼吸困难、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国内一项较大样本(340例)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和多项单中心、对照临床研究表明,IFN-ɑ1b肌肉注射治疗病毒性肺炎有良好疗效,能缩短患儿咳嗽、喘息、啰音和发热等症状的持续时间,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 

推荐方案:

干扰素ɑ1b注射液(运德素)治疗病毒性肺炎,雾化吸入:1~2 μg/(kg·次)(轻型肺炎),2~4 μg/(kg·次)(重型肺炎),2次/d,疗程5~7 d(A级);肌肉注射:1 μg/(kg·次)(轻型肺炎),2 μg/(kg·次)(重型肺炎),1次/d,疗程5~7 d(A级)。 

*本部分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EV71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EV71等病毒可通过3C蛋白抑制内源性IFN的表达,引起多系统感染甚至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给予IFN能抑制EV71和CoxA16复制,减轻感染组织的炎症反应,保护未感染的细胞,提高试验动物存活率。IFN的这种抗病毒效应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预防性或感染早期及时给药对EV71感染的机体保护作用更明显。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HFMD轻型病例在发病早期使用IFN-ɑ1b肌肉注射或雾化吸入治疗有助于缩短发热时间,促进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亦可同时涂抹患处。

对HFMD重型患儿,IFN-ɑ1b雾化吸入和肌肉注射也有确切疗效。一项针对HFMD神经系统受累期病例(其中97%为EV71感染患儿)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IFN-α1b雾化吸入,可以显著缩短患儿热程,缩短易惊、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时间,且安全性良好。IFN-ɑ1b肌肉注射亦可缩短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神经系统病理征持续时间,促进体温恢复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提高治愈率。

IFN-α1b治疗CoxV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能缩短热程,促进疱疹愈合,提高总有效率。 

推荐方案:

干扰素ɑ1b注射液(运德素)治疗和预防HFMD,雾化吸入:1~2 μg/(kg·次)(轻型),2~4 μg/(kg·次)(重型),2次/d,疗程3~7 d(A级);肌肉注射:1 μg/(kg·次)(轻型),2 μg/(kg·次)(重型),1次/d,疗程3~5 d(A级)。 

*本部分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全年均可患病,春夏季为流行高峰,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聚集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多通过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也较常见,亦可通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口腔疱疹液、皮肤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食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也可造成感染。

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病毒通过鼻咽、口腔侵入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道淋巴组织停留和复制,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但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仍可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初起表现为咽部充血,进而咽峡部的黏膜上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疱疹, 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症状。可伴有如发热、咽痛、 咳嗽,也可出现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多数患儿全身和咽部症状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少数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该类病毒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病因治疗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干扰素α可抑制病毒复制时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未感染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和激活宿主免疫细胞。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容易接受,且安全有效。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发病早期使用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吸入治疗能缩短热程,止痛、促进疱疹愈合,提高总有效率。

推荐方案:

干扰素1b(运德素)雾化吸入: 24 μg/(kg·次),1~2次/d,疗程34 d。  

*本部分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轮状病毒性肠炎

RV是引起儿童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病毒一般局限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造成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临床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常并发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近年发现,RV可透过胃肠屏障引起病毒血症,导致全身多系统病变,如心肌损害、肝功能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RV能通过NSP1蛋白抑制内源性IFN的产生 ,逃避机体免疫攻击。IFN-α在限制RV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内IFN-α水平高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相对较快。及时给予外源性IFN,有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限制RV引起的肠道及全身感染。对于诺如病毒引起的儿童秋冬腹泻及全身性感染,IFN-α也有类似的抑制病毒的作用。

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采用IFN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表明,肌肉注射IFN-ɑ1b,能有效缩短RV腹泻患儿的发热及腹泻时间,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和病毒转阴率[7]。对于中、重型腹泻患儿,IFN-1b也可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排毒时间,降低感染周围人群的风险,并有助于肝功能恢复 。 

推荐方案:

IFN-ɑ1b(运德素)治疗病毒性肠炎,肌肉注射:1 μg/(kg·次),1次/d ,3~5 d(A级)。 

*本部分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较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发生后遗症。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有100多种,常见的有虫媒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常规治疗联合IFN-α1b有助于缩短热程,促进头痛、呕吐及精神意识恢复,促进患儿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水平恢复正常,并减少住院天数,但病毒性脑炎有继发性癫痫患儿应禁用。 

推荐方案:

IFN-ɑ1b(运德素)治疗病毒性脑炎,肌肉注射:1 μg/(kg·次),1次/d,疗程3~5 d(B级)。 

*本部分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微信公众号

不良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