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病毒主要经血液和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成人和儿童均可累及。CHB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典型症状/体征包括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皮肤瘙痒、肝区疼痛、肝脏增大等。随疾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重症患者出现肝脏功能衰竭。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发现较晚若或不经及时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寿命。
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病变,延缓或减少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选择恰当的抗病毒治疗时机对于儿童CHB的有效治疗非常关键。迄今为止,FDA只批准了IFN-α和4种核苷类似物用于治疗儿童CHB,其中只有IFN-α能使患儿在停药后仍能获得持续的应答反应,不会发生基因耐药,且适用年龄范围最广(12个月以上)。当CHB患儿ALT>60×103 IU/L或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 倍,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肝组织学显示炎症坏死或中度以上纤维化的患儿,更需要及时有效地抗病毒治疗。
对于HBeAg 阳性伴ALT 水平升高的CHB患儿,IFN-α抗病毒治疗是首选方案,治疗24~36周后,患儿HBV DNA、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阴转率分别可达到40~60%、50%和10%,患儿ALT的复常率达80~90%,且停药24周后各项指标也基本维持在结束治疗时的水平。
对于HBeAg 阴性、HBV DNA阳性且伴持续ALT 升高的患儿,可参考成人诊治指南建议,考虑更长疗程的IFN-α抗病毒治疗。对使用核苷类似物疗效不佳的患儿,可考虑换用或加用IFN-α治疗。
推荐方案:
成人:IFNα1b(运德素)30~50μg /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4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4~6个月,可根据病情延长疗程至1年。
儿童:IFNα1b(运德素)1~2 μg/(kg·次),肌肉注射,3 次/周,疗程24~48周;其中HBeAg 阴性患儿可酌情延长疗程。如果治疗16~24周无效,建议停止治疗(C级) 。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患儿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HCV RNA阳性,持续ALT升高和进展性肝纤维化被认为是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多项研究显示,HCV 基因2型或3型患儿经IFN-α+利巴韦林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可高达80%,优于基因1型(40%~54%);而低病毒载量(<4~8×108 IU/L)的SVR通常优于高病毒载量者。IFN-α+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与患儿治疗期间的病毒学反应及HCV基因型相关。
推荐方案:
成人:IFNα1b(运德素)30~50μg /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4周后改为隔日1次,治疗4~6个月,无效者停用。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18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
儿童:IFN-α1b(运德素)1~2 μg/(kg·次),肌肉注射:3次/周,基因1型或4型治疗48周,2型或3型治疗24周。对发生快速病毒学应答(治疗4周时HCV RNA小于检测低限)且低病毒载量的患儿,基因1型或4型治疗24周,2型或3型治疗12~16周;对发生完全早期病毒学反应(治疗12周时HCV RNA小于检测低限)的患儿,治疗48周;发生部分早期病毒学反应(治疗24周时HCV RNA小于检测低限)的患儿,治疗72周;如果治疗24周HCV RNA仍为阳性,则应考虑终止治疗。(C级)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一般潜伏期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
治疗原则包括早发现早诊断,尽早就地治疗。针对“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进行针对性治疗。预防大出血、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推荐方案:
发热期应用进行抗病毒治疗,IFNα1b(运德素)30~50μg /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天1次,一般疗程3~5天。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 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VZV病毒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残余的VZV可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 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的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口。
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 、系统性疾病 (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
女性发生带状疱疹风险高于男性。全球普通人群发病率为(3~5)/1000人年,亚太地 区为(3~10)/1000人年,并逐年递增2.5%- 5.0%。50岁后随年龄增长,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
本病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 (占53%)、颈神经 (20%)、三叉神经 (15%)及腰骶部神经 (11%)。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 PHN等并发症。早期积极抗病毒治疗对减少从带状疱疹发展为PHN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重要作用,尤其50岁以上有中重度疼痛,严重皮疹,或累及非躯体部位皮疹患者。
推荐方案:
IFN-α1b(运德素)30μg /次,病灶注射或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用药1-2周。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疣状增生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多发生于生殖器或肛周部位的皮肤、黏膜上,也可累计腹股沟或会阴等区域。该病容易复发,需长时间反复治疗。
尖锐湿疣的全球估计发病率位(160-289)/10万人年,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03-168)/10万,女性为(76-191)/10万。我国2008-2016你啊国家性病监测点尖锐湿疣报告发病率为(24.65-29.47)/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5.91-28.97)/10万,女性为(23.30-28.97)/10万,低于全球发病率。性传播途径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垂直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途径。
治疗的一般原则以尽早去除疣体,尽可能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以减少或预防复发。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术切除和物理治疗去除肉眼可见的疣体及 HPV 感染组织,但两种方法均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目前缺乏针对 HPV 的抗病毒药物, 因此尚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尖锐湿疣的复发问题。
《中国尖锐湿疣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2021)》中明确指出,因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刺激的作用,将皮损内α干扰素注射纳入推荐治疗方案中,且为强烈推荐,证据等级为A级。
推荐方案:
IFNɑ1b(运德素)10-50μg/次,均匀注射于各患处基底部,隔日1次,连续3~6周。不能采用基底部注射时可行肌肉注射,可根据病请延长或重复疗程。
单纯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系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I型、II型(简称HSV I及HSV II)。人是单纯疱疹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约70%~90%的成人曾感染过HSV I。
HSV I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的中和抗体,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有临床表现的约占10%左右。在单纯疱疹发病初期,病毒复制活跃,局部开始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或丘疱疹,皮损迅速扩大至糜烂结痂,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诸多烦恼。单纯疱疹引起的口唇疱疹因其治疗窗口期很短,所以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
干扰素α1b喷雾剂局部喷涂患,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疱疹病毒及周围组织,局部浓度高,作用时间长,能够抑制病毒DNA复制及由病毒引起的细胞损伤,促进皮损愈合;同时针对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为主的免疫作用更有助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复发的控制,且用药方便。
推荐方案:
干扰素α1b喷雾剂(运德素)喷涂于患处,每次1~2喷(每喷80~120μl),使药物能够覆盖整个皮损区域,每日4~6次,至皮损痊愈。
用药期间偶可出现轻度瘙痒、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通常不需终止,可自行缓解。
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HSV,主要致病亚型为HSV-1)感染、以及由此所诱发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角膜损伤的慢性、复杂性眼病。感染范围除角膜外还可波及眼睑、结膜、虹膜、睫状体等眼表组织。
典型临床表现为:1. 浅层型角膜炎:病变波及上皮及浅基质层,是本病最基本的类型,也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易诊断的类型;2.树枝状角膜炎:病毒侵入上皮细胞后,引起细胞增殖变性,随之坏死脱落形成上皮缺损,溃疡呈树枝状或珊瑚状;3.地图状角膜炎:由树枝状溃疡扩大加深而来;4.盘状角膜基质炎:角膜中央区混浊水肿,上皮基本完整。HSV传染性强。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血清抗体阳性率达90%,而出现临床症状者只占1~10%。原发感染仅见于对本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多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原发感染后病毒终生潜伏于体内待机再发。继发感染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如感冒、发热、疟疾、感情刺激、月经、日晒、应用糖皮质激素、退翳及创伤等都可能成为复发的诱因。
该病属自限性疾病,但预后不佳,初次感染后首次复发平均时间3年,复发次数愈多,间隔时间愈短。5年复发率达40%。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激发自身炎症反应而并发角膜斑翳、角膜溃疡影响视力,甚至致盲。也可导致青光眼、继发感染等合并症。药物治疗根据角膜病变分型进行抗病毒和糖皮质激素(抗炎)综合使用。局部抗HSV病毒的一线药物为核苷类似物如无环鸟苷(ACV 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更昔洛韦*(GCV)。
推荐方案:
干扰素α1b滴眼液(运德素)适用于浅表部位病毒性眼病和/上皮型HSK(树枝状、地图状),每次1~2滴,每日4~6次随病情好转可酌情减量或停药。
慢性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是指发生在宫颈的慢性炎症,多由于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情迁延不愈所致;也可因持续感染病原体,直接发生慢性感染。患者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少数可出现月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以及白带异常。根据病理表现可分为慢性宫颈管黏膜炎、宫颈息肉和宫颈肥大。
常见的病原体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生殖支原体,主要见于性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内源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尤其是引起细菌性阴道炎(BV)的病原体,可播散到宫颈,形成感染。慢性宫颈炎不会危及生命,但是会导致不孕、盆腔炎,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病原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在没有获得病原体检测结果前,采用经验性治疗,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病原体明确者,可针对性口服或肌内注射用药。宫颈息肉的患者,可做息肉摘除术,术后需要将切除的息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宫颈肥大者,如未伴有其他病变,一般不需要治疗。病毒感染者,可能给予抗病毒药物。物理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微波治疗,适用于未检测到病原体并排除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宫颈癌的宫颈糜烂样改变。慢性宫颈炎不会危及生命,可反复发作,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也可导致不孕、盆腔炎,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推荐方案:
IFNɑ1b(运德素)50μg/次,肌注或基底部注射,隔日1次,疗程6~12个月。